一盘辣椒炒肉的“北漂”路

目前,湘菜已成为我国餐饮市场规模增速第一的菜系,最新数据显示,北京的湘菜馆数量已超过5000家。作为湘菜中的经典菜品,一盘辣椒炒肉的“北上”过程,串起了不同人群的“北漂”路。

2025051609434934744.png

危巍、李雅琳夫妻俩都是湖南人,2011年从老家到北京岳各庄市场创业。湘菜对食材的原产地要求很高,而他们的工作就是为北京的湘菜馆供应、运送原产地食材。

李雅琳进一步解释,湖南种辣椒的农户发货发得少了,不合算;发得多了,假如发了100斤辣椒,一家餐馆用不完,要是分几天用,辣椒又不新鲜了。他们可以联系专业冷链车,这100斤辣椒发来后,再分发给10家餐馆,每家餐馆分10斤。第二天再运来新鲜的辣椒,继续这么分。

北京岳各庄市场成立于1986年,经营水产、禽蛋、果蔬等众多商品,是北京西南地区规模最大、品种最全的农副产品集散地。

依托岳各庄市场谋生的人,一天中最忙碌的时间是凌晨三点到六点。每家店都在忙着装货、拉货,赶在早高峰前把货运出去。危巍回忆说:“早几年市场旁边的四环辅路,每天凌晨三四点钟,交警就在那儿守着疏通要道。”

创业头三年,营业额不足以覆盖支出,大小事情都得二人亲力亲为,危巍搬货,李雅琳卖货。湖南、北京两头跑,选厂商、谈客户。

李雅琳的嗓音总是哑哑的。她解释,在起步阶段,谈客户特别重要,一定要把情绪价值拉满,“哪怕不买东西,我也能跟他聊2个小时,先做人,再做事”。

那几年,为了赚钱,他们接了不少密云、顺义、怀柔的客单,凌晨三点钟上班,送完最后一单,基本都要到中午十二点多,“根本没有力气再开回市场”。危巍就在路边或者就近找个地方停车,在车上补会儿觉,等精神缓过来再开回市场。说这话时,身旁的李雅琳眼中闪着泪光,“挣到这个钱,怎么说呢,你说难过也好,高兴也好”。

随着北京湘菜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,夫妻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,店里现在聘了十多位员工。

梅元江是店里的送货师傅,今年38岁,河南信阳人。2009年退伍后,他到北京学做湘菜,后来和爱人一起在东莞开了家湘菜馆。孩子出生后,他回老家当了几年村干部。2019年底,为了养家,他又回到了北京。

再次回来,他的心情和之前完全不同,“那时候年轻,根本没想到存钱,有一个花一个。现在每个月发完工资直接就‘上交’了”。

在北京,梅元江接触到的人都围绕着这条湘菜供应链。食材货商、送货师傅、湘菜馆的老板、大厨和服务员,几乎所有人都是“北漂”,“在家能顾得住的,谁会愿意跑那么远”。

过去十几年,李雅琳夫妻俩靠着一盘盘辣椒炒肉,生意越做越大。他们也见证着许多客户从大厨到店长,再到自己开店当老板。

“所以说,人还是得有梦想。”危巍说。刚到北京时,李雅琳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目标。她当时只是想争口气,努力留在北京,不回湖南。随着孩子的出生,她也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,“把家庭经营好,把日子过好,如果我想要去干个什么事,我不会为了金钱去发愁”。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写评论...